半导体第一代材料“硅”“矽”不同称呼的由来;

添加图片注释,不超过 140 字(可选)

硅名称的由来:英文silicon,来自拉丁文的silex,silicis,意思为燧石(火石)。 民国初期,学者原将此元素译为“硅”而令其读为“xi(圭旁确可读xi音)”(又,“硅”字本为“砉”字之异体,读huo)。然而在当时的时空下,由于拼音方案尚未推广普及,一般大众多误读为gui。由于化学元素译词除中国原有命名者,多用音译,化学学会注意到此问题,于是又创 “矽”字避免误读。台湾沿用“矽”字至今。中国大陆在1953年2月,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,有学者以“矽”与另外的化学元素“锡”和“硒”同音易混淆为由,通过并公布改回原名字“硅”并读“gui”,但并未意识到其实“硅”字本亦应读xi音。有趣的是,矽肺与矽钢片等词汇至今仍用矽字。在香港,两用法皆有,但“矽”较通用。

也就是维基百科中的内容。维基百科有注释,参考的是《硅字的来历和变迁》这篇文章。然而,这段话所言过于主观臆断,几乎没一句正确。

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,日本管硅元素叫「ケイ素」,写成汉字是「珪素」。这是不是简直和中文的「硅」异曲同工啊?实际上,它就是诞生于日本的。1837年,日本第一部西方化学译著,宇田川榕庵的《舎密開宗》中首先以「珪土」作为硅元素的名称。

添加图片注释,不超过 140 字(可选)

来自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,全书见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(上图为第3本的第47张照片)

「舎密」实际上就是荷兰语「Chemie」(化学)的音译。《舎密開宗》卷八第百六十到百六十二章介绍的都是硅及其化合物。我们看章首列出的名称,「ケイステーン?アールド」是荷兰语「keisteen-aarde」(燧石土),「ケイアールド」是其缩略「keiaarde」,作为(当时)荷兰语硅的元素名。荷兰语中,「kei」是圆石,「steen」是石头(与stone同源),「aarde」是土(与earth同源)。

燧石是石英的变种,主要成分SiO2。日本为了音译这个「kei」,专门找了一个玉字旁的同音字「珪」(日语读kei)来写。实际上,「珪」就是「圭」的异体字。这样「keisteen」就成了「珪石」,作为SiO2的名称。

由于当时荷兰语中的镁、铝、硅、钡等元素都是以「aarde」结尾,因此日语也分别照译成了苦土、礬土、珪土、重土。于是就有了书上的第一句话「珪土ハ珪石ノ質ヲ成ス土ナリ」:珪土(Si)是组成珪石(SiO2)的质的「土」。

再后来日本就摒弃了荷兰语的「土」,改为「珪素」了。再到19世纪后期,出现了「硅素」的写法[2],不过19世纪末规定以「珪素」为准。「珪/硅」进入中国是20世纪初[3]。由于它是固态非金属,所以中国就采用了石字旁的写法(「燐」改成「磷」也是同理)。因此,「硅」是中国造的silicon的音译的说法显然错误。

另外,「硅」字古也有之,是「砉」的异体字,与今义无关。、

无独有偶,「矽」一字的出现也是在1871年,我国第一部西方化学译著,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的《化學鑑原》中作为硅元素(silicon)的音译。《化學鑑原》卷三的第159至168节介绍的都是硅及其化合物。

添加图片注释,不超过 140 字(可选)

这个似乎没什么可多介绍的。但是可以看到,「矽」是后来创造的的说法显然错误。实际上,在《硅字的来历和变迁》发表不久,就有读者给编辑部来信指出了这一错误[3]。

那么「矽」读什么呢?当然是与「夕」同音。老国音的两个字都是si入声(注意「si」是尖音的「xi」,不是「思」)。新国音的两个字都是xì。台湾现在仍然沿用这一去声,因此不存在「矽」与「锡、硒」同音的问题。但是北方的官话「夕」都读作阴平[4],「矽」也跟着「夕」一起读阴平了,因此大陆在50年代为了避免重音改称「硅」[5]。需要注意的是,普通话异读审音(将「夕」统读xī)实际上发生在改「硅」之后,不过当时北方「夕」都读阴平已经是事实了。

刨去以上的要素,单看以「硅」作silicon的音译并读成xi这件事,本身就很不靠谱。「圭」作声旁的字里,现在只有「畦」和xi这个音有关系。老国音的「畦」读xí。新国音的「畦」有两读,《國音常用字彙》中「菜畦」义为qí,「田五十畝」义为xī,《增訂注解國音常用字彙》直接明确为口语音qí,读书音xī。大陆的普通话审音则只采用了口语音qí。虽然「畦」是能读xi,但是说实在,干嘛要这么牵强地拽来一个「圭」作声旁呢?「夕、奚、兮」都是更好的备选。

吐个槽,「畦」所在的《广韵》携小韵比较奇葩。匣母齐合按理说应该读huí的,合口变开口读成了xí倒不奇怪,但是携小韵的字好多是多音字(包括「圭」作声旁的字),就把其中的xí音给丢了。最甚者,唯独的两个常用字「携」和「畦」,今天全都不知道叛变到哪里去了。《中原音韵》里「奚、兮、畦、携、蹊」都是hi阳平(类推今天的xí),今天却都叛变了。不太清楚这是为什么,难道曾经有什么避讳之类的讲究?

《國音常用字彙》有附录「化學元素之名稱」,提到「民國四年教育部所擬之無機化學《名詞草案》」(书名号原文为波浪线),附录的字即以之为标准。这个《草案》现在查不到,但是可以查到1933年的教育部公布《化學命名原則》。其中提到「Silicon 舊譯一作硅,一作矽,硅由日名珪素孳演而成,因爲固體,故改王旁爲石;於義旣無可取,不如用諧聲之矽」。

这本书在元素的每个字后面注了老国音(没有标调)、国际音标和读如哪个字,国际音标的声母都保留了老国音的特征,但是韵母却很混乱,如锗(ㄓㄝ)、铬(ㄍㄛ)、氪(ㄎㄜ)的韵母都写的是/?/。列出的89个元素中,只有矽钾钇镝铋5个标注了「入」,其他的入声都没有写出来。但是这个国际音标写得还是比较专业的,因此想必是当时的编写组没有掌握老国音,用的也不一定是老国音的发音,因而忽视了「矽」和「锡」都是入声的同音问题。何况,此书编写之际,正是新国音出炉之时呢!

没想到,「硅」与「矽」的来历《化學命名原則》中一句话就讲清楚了。《中国科技术语》后来也刊载了正确的溯源,然而那段错误的话却早已在网络上流传甚广、三人成虎了。

所以“硅”原本读 xī 然后被读错成了 guī 一事完全是网上流传的谣言。 谣言的来源,大概是 2008 年邵靖宇《硅字的来历和变迁》 一文。中文维基百科 2008 年 12 月 23 日根据这篇文章更新了“硅”条目的“名称由来”一节:

图为 2008 年历史版本。这一节已在 2016 年之后更正

后来网上流传甚广的说法都照搬自维基百科上的这一段,却压根没人注意到这段话是多么主观臆断多么不靠谱(几乎没一句正确!)。实际上,在《硅字的来历和变迁》那篇文章发表不久,就有读者给编辑部去信指出了这一错误 。可惜,维基百科和网上自然不会注意到期刊上的后续更正了。 另一个高赞回答就是如上谣传,请注意。(那个回答之前还收到了 3 个专业认可,也是令人气愤) 面是真相。 荷兰语中硅元素旧称“keiaarde”,是“keisteen”(意思是燧石,燧石的主要成分是 SiO?)和“aarde”(意思是土,与英语“earth”同源,用作一部分元素的后缀)的合成词。 1837 年日本学者宇田川榕庵的《舍密开宗》中,将硅元素照荷兰语译作“珪土”。“珪”日语读 kei,用来音译“keiaarde”的第一个音节,并且选取了玉字旁的字。这是汉字文化圈中硅元素的首个译名。后来,日本改称“珪素”,并且出现了“硅素”的写法。 1871 年我国化学启蒙者徐寿的《化学鉴原》中,将硅元素照“silicon”音译作“矽”。到了 20 世纪初,日本的“珪/硅”也进入中国。因为它是固态非金属,所以采用了石字旁的写法(“燐”改成“磷”也是同理)。 1933 年民国教育部《化学命名原则》弃“硅”取“矽”,并且三言两语就讲明白了“硅”的真正来历: Silicon 舊譯一作硅,一作矽,硅由日名珪素孳演而成,因爲固體,故改王旁爲石;於義旣無可取,不如用諧聲之矽。 民国时的北京话,“夕”有 xī、xí 和读书音 xì 三读,“锡”有 xī 和 xí 两读,“西”只读 xī。民国的新国音取自京音,“夕矽”采取 xì 的读音,“锡”采取 xí 的读音,因此按当时标准,恰好不存在“矽锡硒”同音的问题——但对现实口语而言显然不是这样,仍然存在“矽锡硒”同音的问题。于是,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避免同音,重新弃“矽”取“硅”,并且普通话“夕矽”也改取更流行的 xī 音。台湾则沿用新国音的那 3 个读音,也沿用了“矽”字。

参考^邵靖宇. 硅字的来历和变迁. 中国科技术语, 2008, 10 (1): 46–48.^黄河清, 侯迁, 邵靖宇. 关于“硅”和“矽”来历的补充. 中国科技术语, 2008, 10 (4): 64.

别墅门窗

隔音降噪门窗品牌

高档系统门窗

门窗品牌

上一篇: 半场:国米5-0维罗纳,科雷亚破584天进球荒,图拉姆2射1传
下一篇: 半小时高铁圈 一小时通勤圈 嘉兴未来出行将有大变化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