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5月财经新势力#
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742篇原创文章
透过都能看到的数据和表象,挖掘不一样的信号和密码。
来熊猫这里,看点不一样的价值内容。
周末时间,和大家聊一聊密切关联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存款话题。
2023年,在中国,是一个关注和讨论存款和经济之间动向关系的好时机。
今年以来, M2和人民币存款延续较快增长态势,4月末,M2、各项存款均同比增长12.4%,分别较上年同期高1.9个、2个百分点。
经济复苏,需要货币流动性支撑,先不说流动性谁主导,但是从经济的活跃需求出发,国家,宏观还有规则层面,肯定是希望经济环境中,大家是愿意花钱,愿意借贷,愿意让钱流动起来的。
但是居民部门,
就是不花,一个季度又存了10万亿,再创新纪录。
图片来源:说财锚
10万亿啊,2019、2020、2021年,基本都是一年才存款10万亿左右。
一年的存款,三个月就实现了,对于经济活跃和复苏需求来说,这明显不是一个好现象:
积极存款对应的必然是消费低迷,没有消费,就没有流动性,经济复苏从何谈起?
当然,因为贫富分化在现实中的必然存在,就在存款这件事上,不同的城市之间,悲欢也不尽相同。
2023年5月,结合央行、地方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可以梳理出全国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22年末本外币住户存款情况。
事实上,关于人均存款在全国不同的差异和排行表现背后,藏着很多值得挖掘的经济密码和趋势信号。
这篇文章,就和大家基于2022年全国不同省份城市人均存款情况的排行,深入聊一聊存款数据背后的信号和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关注动向,把握本质,看清主线,研判趋势,指导行动。
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,不碰红线,语言平和公允,不带价值导向。
内容有依有据,分析理性客观。
硬核内容,错过不再。
以微见著,洞察先机,把握趋势,指导决策。
PS:
文章略长,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,并且需要进行思考。
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,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。
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,不做强求,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,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,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。
头条独家文章,抄袭搬运必究!(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,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。感激不尽!)
(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,不用怀疑,就是抄袭搬运,厚颜无耻)
图片来源:头条图库
1
基础认知:存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,到底该怎么看?
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,存款增加和消费减少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。
在一定程度上,储蓄和消费是互相影响的。
如果储蓄增加,消费减少,那么国内需求将减少,企业产量可能会下降,导致就业和投资的减少,从而使经济增长受到抑制。
相反,如果消费增加,储蓄减少,那么国内需求会增加,企业产量可能会增加,从而刺激就业和投资增加,推动经济增长。
在现实情况下,大多数国家都希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。
因此,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储蓄和消费的关系,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标。
一些国家通过实行货币政策来影响储蓄和消费的关系。
例如,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储蓄和消费行为。
如果利率较低,储蓄的吸引力会降低,而消费的吸引力会增加。
相反,如果利率较高,储蓄的吸引力会增加,而消费的吸引力会降低。
此外,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储蓄和消费行为,例如通过减税、增加社会福利等方式来鼓励消费。
从个人层面来看,存款增加和消费减少对个人的财务状况有不同的影响。储蓄的增加可以为个人提供财务保障,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,如突发疾病、失业等。此外,储蓄还可以用于投资和养老,以确保个人财务状况的长期稳定。然而,过度的储蓄可能会导致机会成本的损失,例如放弃旅行、教育、文化和娱乐等消费活动。这可能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心理压力增加。
总之,存款增加和消费减少对经济和个人都有不同的影响。
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,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来平衡储蓄和消费的关系,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目标。
对于个人来说,储蓄是保障未来的重要手段,但也需要注意平衡储蓄和消费,以实现个人生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。
此外,个人也应该合理规划储蓄和消费的比例,避免过度储蓄或过度消费,以保持财务健康和生活幸福感的平衡。
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,储蓄和消费是互相依存、相辅相成的,而不是互相排斥的。适当的储蓄可以促进消费的可持续性,因为有了储蓄,个人和企业才有更大的财务能力和信心去消费和投资,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。同样,适度的消费可以促进储蓄的增加,因为有了消费的需求,个人和企业才会有更多的财务收入,从而可以增加储蓄。
因此,存款增加和消费减少本身并不一定是好事或坏事,而要看具体的情况和背景。
如果存款增加和消费减少是因为经济困难、就业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,那么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。如果存款增加和消费减少是因为个人理性规划和理财行为导致的,那么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,可以为个人和家庭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机会。
结合2023年中国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来看,实际上国家层面也看的很清楚,2022年以来的存款增加势头,实际上对于宏观经济而言,并不是一个积极信号。
请注意对这一轮存款的定性:“防御性存款”。
防御性储蓄增加,疫情期间居民防风险意识提升,预防性储蓄上升,疫情防控优化之后,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与收入恢复预期的信心尚有不足,消费开支相对减少。
存款对于经济没有绝对好坏的说法,但是存款的原因,却和经济,密切关联。
图片来源:头条图库
2
2022年,全国人均存款在不同省份和城市之间,有怎样的差异表现?
从省份来看:
2022年共有5个城市居民人均存款超过10万元。分别是:
北京
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广东(深圳除外)。
人均存款前三位分别是
第一,北京人均存款26.84万元
第二,上海人均存款21.26万元
第三,浙江人均存款12.50万元
图片来源:网络
➤北京、上海高居榜首,其中,
北京的人均存款接近27万元
,
上海人均存款超过21万元。
➤另外,去年各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也显示北京、上海遥遥领先,与上述数据相互呼应,
只有收入高,才能存得多
。
➤长三角两大省份浙江、江苏的人均住户存款分别为12.50万元、10.66万元,从上海到江浙,凸显出长三角的不容置疑的居民经济实力。
➤而广东在人均数据上仅位列第5,人均住户存款刚刚10万出头。另外,由于深圳未披露住户存款余额,所以无法判定深圳的人均住户存款规模,但可以预估的是,其数据表现大概率位于广东乃至江浙之上。
从城市来看:
住户存款前8强城市,包括了我国的7个城区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重庆、深圳、成都和天津。只有位居第七的杭州尚不是超大城市。不过,杭州是14个特大城市之一,2020年城区人口达到了874.17万人,未来也有望进入到超大城市行列。
总体来看,城市规模大,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大,城市的住户存款总量也往往位居前列。这是因为,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,因此城镇人口越多,整体的住户存款也多。同时,超大城市、特大城市的城区以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、先进制造业发展突出,尤其是现代服务业、高新产业的很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较高。因此,住户存款总量也比较大。
从人均存款来看,8个城市,京沪两市的人均住户存款已经超过了20万元,分别达到了26.8万和21.3万元。京沪之后,杭州人均存款达到了16万元,位居第三,超过了广州、深圳这两个一线城市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大家可以看一下,对照自己所在的城市和省份,以及人均存款的统计情况,有没有拖后腿了?
数据清晰,一目了然。
图片来源:头条图库
3
深度挖掘:人均存款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排名背后,有哪些经济密码和趋势信号值得关注?
央行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同比增加了15.39万亿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
其中,住户存款增加9.9万亿元,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.18万亿元,财政性存款增加2974亿元,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7987亿元。相较于去年同期,人民币存款的增幅显著提高。
一边是总量增加,全国人均存款持续增长,2022年年底,全国人均存款8.94万元。
一边是在不同省份和城市之间,存在着巨大的人均存款差异,北京人均接近27万,而云南,贵州,西藏这样的省份,还不到5万。
事实上,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影响,以及“黑天鹅”事件的影响,过去三年,不少人的工作都出现了波动情况,家庭便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,也就与家庭存款的合格线没有关系。
近三年来,随着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,以及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影响,人们都开始学会改变超前的消费习惯,开始有了存钱的意识。
其中就包括九零后、零零后大军。
虽然说经济数据只要沾上“人均”二字,就容易产生现实撕裂感,但是负面情绪并不能给现实带来任何帮助,基于数据,挖掘价值,更有意义。
从全国人均存款的数据里面,实际上是有很多本质和信号,是值得关注的:
1,居民存款在不同地区的差异,实际上也是对收入的机遇的一个现实映射:
居民存款的高增长,首先来自高收入,理论上只有收入高了,才有钱去银行存款。
根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,上海、北京、浙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前三,分别为79610元、77415元和60302元。上海和北京甚至逼近8万元关口。
想要有高收入,有存款增加的可能,还是要去大城市。
2,人均存款不达标,或者存在撕裂感,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看到原因。
贫富分化问题,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国家必须要重视和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了。
一方面,是近几年,不少年轻人都会在网上吐槽自己拉低了地区人均收入水平,或者像哪一家互联网公司发布人均薪资水平一样,有不少都会在网上抱怨,怎么人均工资那么高,是自己不配,或者某一地的人均收入曝光,都会引来无数人吐槽,是自己拉低了人均收入水平。
另一方面,一季度居民新增存款9.9万亿,同比增长26.6%。居民贷款减少但存款增加这一现象,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比较明显。也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将居民的新增存款判断为居民的预防性存款,并将之视为居民有钱不愿消费的证据,建议政府采取一些措施,将之从银行挤出来流入消费。
其实分开来看,都有道理,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:极少数的人拥有了绝大多数的财富?
招行数据经常被用来说明贫富分化,金葵花50万以上客户资金好几万亿,远远多于一般人。2021年50万元以上的账户360多万个,共8.8万亿资金,以下的账户1.69亿个,共1.9万亿资金。这个分化程度是惊人的,2%的人却占了招行账户资金的82%。
贫富分化越大,人均数据引发的争议就越大,是不是这个道理?
绝大多数人都“被平均”,可能才是人间真实。
北京的朋友,你们都人均27万存款了么?
根据中金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,2022年我国有13.28亿人的月收入低于5000元,占总人口的94.8%,也就是说,只要你的月薪达到了5000元以上,就已经超过了大部分人。
但是一个月5000元的收入,一年累计下来也只有6万,如果再去掉生活的开支,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,所以普通家庭要想实现“存款达标”,还是非常困难的。
3,重庆和广州的数据,非常具有现实意义。
从GDP总量上来看,重庆比肩甚至超越广州,都不是问题。
但是从人均存款来看,差距接近一倍,广州完胜。
宏大叙事说重庆超越广州,但是民众收入和储蓄跟不上来,一线城市的名头就是给重庆,有多大意义?
广州并不在意什么一线城市的名头,藏富于民,才是广州的底气。
4,成都,杭州,天津这几个二线城市的人均存款增加,值得关注。
人均存款,是衡量地方经济的硬指标,同级别的二线省会,核心城市,和这几个表现突出的城市相比,特别是GDP和定位差不多的情况,不是存在分配问题,就是另有隐情。
不管是问题还是隐情,对于经济个体的发展来说,都是不利因素和风险因素。
5,存款的动向,其实是一个经济系统里面分配效率和增量沉淀情况,最直接的表现。
想要谋求发展和更多的机会,不谈宏观大词,盯着人均存款,更靠谱。
毕竟,越穷的地方,反而更容易出巨贪,其实就是这个道理。
财富过度集中,人均就注定惨不忍睹。藏富于民,人均契合现实的地方,才是值得付出和努力的地方。
6,从人均存款的动向来看,2023年,防御性存款的共识依然存在。
在这种经济环境的共识上面,随大流才是明智的。毕竟,面对经济环境变化,就好比生存环境的考验,能活下来的,都不是等闲之辈。
人均存款在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排行背后,有些本质层面的东西,其实一目了然。
图片来源:头条图库
写在最后:
普通个体和家庭,该如何看清主线,指导行动?
央行近日发布的《202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《报告》”)显示,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,其中,住户存款减少1.2万亿元。
今年以来,存款利率呈现下调态势,是存款“搬家”的影响因素之一。
国家的意图很明确,那就是挤压存款,引导流动性。
那么基于现实,普通个体和家庭,该如何结合自身,看清出现,指导行动?
个人的观点,从良心和务实的角度出发, 还是建议大家注重积蓄,有条件优化负债表,也好于撬动杠杆和消费扩大。
宏观层面的需求,和个体的安全稳定,在绝大多数时候是趋同的。
但是当下明显是相悖的。
当下中国正处于这么一个敏感特殊的阶段。
个体追求的是安全和稳定;
国家和宏观追求的流动性和增长。
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博弈,还在持续。
稍安勿躁,等着存款大户动了,再看情况,是不是?
以上,就是基于人均存款最新的动向,进行的一次经济讨论和分析内容,和各位读者朋友们,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。
图片来源:头条图库
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,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,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,入市风险自担。)
以上正文,来自
@熊猫贝贝小可爱
交个敢说真话,会说实话,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,可好?
原创写作分享不易,如果觉得文章不错,欢迎转发点赞。关注本人
实力原创,头条独家,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,必究!
有问题欢迎留言,再不行就私信也行,文明交流,有问必答,谢谢各位。